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独山旅游 >> 独山文化 >> 花灯文化

独山花灯音乐传统和发展初探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花灯之乡独山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11:22:00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独山花灯是独山县的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将本地的民间歌舞与外来的“花灯”、“采茶”等长期融合而成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歌舞和在这种民间歌舞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叫“花灯”的民间戏曲的总称。它根植于农村,有农民艺术之称。这朵绚丽多姿的山花,过去由于深受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摧残,使之气息奄奄,直到新中国诞生后,才得到健康地成长和迅速的发展。 
一、传统的独山花灯音乐 
音乐是剧种的灵魂,唱腔是戏曲标志。独山花灯唱腔质朴、明快、始终保留有民间歌谣的特性,以两句体作为基本结构,可塑性较强,字与字间、词与词间、句与句间,往往加入“呀”、“咿”、“哟”、“哪嗬嗨”、“哪吱咿嗬嗨”等衬字、衬词、衬句,有的衬句的篇幅甚至超过正句,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艺人们称之为“飘带”,这种手段渲染情绪,构成了独山花灯音乐的主要个性特色。故民间对独山花灯有“呐嗬嗨”之称。 
独山花灯音乐按民间习惯分类,分为地灯(包括祭仪和歌舞)和台灯两类;若以功能而分,基本上划分为唱腔、过场曲牌、锣鼓曲牌三大部分: 
(一)唱腔:为花灯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曲牌较多,总计不下三百。在结构上属于曲牌联套体。从功能上分之为采茶调、祭仪调、贺调、路调、数板和花调六类。从调式来看,它是建立在“1、2、3、5、6”五声调式基础上的,只有少数曲调中出现“4、7”两个音,但不是以骨干音出现,而是作为辅助音使用,在整个唱腔中,徵、商调式占主要地位,徵调式使用的频率最高。 
1、采茶调:属地灯曲调中的一类。它源于歌唱劳动的民间歌曲,主要曲调有《正采茶》和《倒采茶》。此类曲调旋律比较流畅,情绪较为热烈、轻快,富于舞蹈性,配合锣鼓穿插伴和。《正采茶》是合唱,为羽调式;《倒采茶》是独唱,多为羽调式,但也有宫调式的。 
2、祭仪调:亦谓之神调,属地灯曲调的另一类。它源于巫风的请神弄鬼活动中的酬神歌曲,有《开坛调》、《拜土地调》、《牌灯神》、《辞神调》、《安神调》、《扫堂调》和《造船调》等。这些曲调用于“还愿”中的请神仪式,比较短小、质朴、明快、情绪平静,构结单一,起伏不大,易于上口,有的近似于朗诵说白,多为羽调式。 
3、贺调:包括踩门户调,也属地灯曲调中的一类。这类曲调主要源于民俗风中的祝愿和恭贺歌曲,曲调数量较多,有《一进门来闹洋洋》、《一进主家一重门》、《恭喜主家过新年》、《初一送银一十五》等;另一部分来源于民歌,有《正月逢春好唱花》、《一送金银一万五》、《一把扇子中间分》等。这些曲调明亮欢快,情绪开朗,结构比较单一、朴实,旋律流畅,易于上口,多为合唱,也有对唱,以徵调式为主,其次是羽调式和商调式、间有少量宫调式。 
在台灯中也有贺调,主要用于《打头台》之中,但数量不多,有些曲调也源于民歌,情绪欢快、热烈,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多为独唱和对唱,如《我把交椅拖一拖》、《财门调》等,边歌边舞。这些曲调结构较前复杂,旋律也很流畅,比较顺口,以商调式为主。 
4、路调:它是台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较为活泼,包括生、旦、净、丑各类角色行路时的唱腔,其主要特点是富于动性,并是构成舞台上表现一定行路动作程式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一曲专用。如老生行路时,就唱《老生路调》;老旦行路时,就唱《老旦路调》;媒婆行路时,就唱《摇旦路调》;大王(草寇)出朝行路时,就唱《大王路调》;丑角(小生)行路时,就唱《丑角路调》;小旦、青衣甚至安童行路时,都有各自固定的路调唱腔。在行路时,一般是即兴演唱,有的直接表现灯戏内容,也有的不直接表现灯戏内容,同一个曲调可以在若干剧中演唱,以徵调式和商调式为主,间有宫调式和羽调式。 
5、数板:在灯戏表演中必不可少,它包括表达各种情绪的《骂板》、《哭板》、《讲板》、《二簧板》和快板接唱等。这类曲调在花灯唱腔中不少于30个。长于叙事,富于戏剧性,善于抒发人物感情,部分唱腔开始具有板式变化。它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即上、下两个呼应句,每句有两个分句,句与句之间有过门,最后重复最末句的最后三个字作收腔。以徵、商调式为主,间有羽、宫调式。基本上是一曲专用,但也有一曲多用和一戏多曲的。艺人们在演出的“条纲戏”中,由于无固定剧本,一般都是即兴演唱,遇到什么样的情境,就唱什么样的数板,如吵架时就唱《骂板》、悲伤时就唱《哭板》或《哀调》,叙事时是旦角的就唱《旦角数板》,是老生的就唱《老生数板》等等,但也有交替使用的。 
6、花调:在我们搜集、整理的《独山花灯音乐集成》中有130多首,约占唱腔的一半。此类曲调源于明清俗曲,有着抒情优美的唱段,格调接近民歌,并有曲牌名称,有着表情抒意的多种功能,而且结构较为完整,有的仍保留原有风貌,如《四季相思》、《垂金扇》、《白牡丹》、《九连环》、《叠断桥》等。其中部分调子着重于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小小仙鹤》、《双探妹》、《五更爱探郎》、《娥眉月》、《大观花》等。这类曲调有的明快、清新,有的深情、内在,富于民间风俗情趣,以商、徵调式为主,多用于歌舞和灯戏角色抒发感情的场合,基本上是一曲专用,也有一曲多用和一剧多曲的,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来选配。 
(二)过场牌子:用于起板、转腔、收尾和上下场、做身段等,共有28个曲牌,除《一板头》、《二板头》、《三板头》、《大板头》、《长板头》和《游台》外,其余是建国后才逐渐发展积累起来的。其中一、二、三板头使用的频率最高,它既是独立的曲牌,也可拆其头、尾作为唱腔的引子和煞尾使用,艺人称之为万能过门,不同调式的唱腔加上它的尾句,可以起到调式转换和前后衔接的作用,使不同调式的唱腔得到统一,从而构成独山花灯音乐的又一个性特色。 
独山花灯原有的主奏乐器是花胡(筒子略大于京胡并长于三指),其余有竹笛、月琴,建国后有的增加了杨琴、大胡,近些年有的又增加了笙、柳琴,甚至大提琴、黑管等乐器。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