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独山旅游 >> 独山文化 >> 花灯文化

独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浅议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花灯之乡独山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11:22:53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本文主要以本人浏览到的有关花灯研究资料为基础,结合以前在学校和工作后涉猎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史、戏曲发展展史,加上对观看过的一些独山花灯节目进行综合思考写成,是很不成熟的肤浅见解。明知外行,自不量力,但为了抢救独山花灯艺术,发展独山花灯艺术,也大胆班门弄斧,为独山花灯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表演家们提供一点旁门佐料。 
一、花 灯 
1、花灯缘起的年代。 
众所周知,花灯不仅贵州有,云南有,四川、安徽也有。关于缘起的年代,独山花灯至今流传下来的最早节目《打头台》的唱词说“灯以唐朝起,戏从宋朝兴”,而独山“愿灯”采门户盘灯时又有“戏以唐朝起,灯从宋朝兴”的说法,那么哪一种说法确切呢?从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戏剧艺术发展史表明,唐朝自开元年间,文学艺术就空前繁荣,其突出代表是诗。从许多诗作中则反映出从宫庭到民间玩灯的盛况,宋朝其突出的代表又是词,到了元朝则戏曲杂剧蓬勃发展,出现了关汉卿等为杰出代表的剧作家。所以史称:“唐诗宋词元曲”。我县文化馆长朱炳志在《独山花灯史略》一文中也指出:“宋杂剧继承了唐朝的‘参军戏’,广泛地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技艺综合而成。元统一南北后,北杂剧是在金院的基础上上逐渐形成。”综上所述,不论从民间流传还是从史实佐证,我认为应当是:灯从唐朝起,戏从宋朝兴。发展到元朝才兴盛。 
2、花灯缘起的基础。 
花灯缘起主要是重大民俗节目,特别是春节元宵的祭祀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活动,即“愿灯”和“耍灯”。表演地点多在庙会,村头或庭院。“愿灯”是用于请神驱鬼还愿,“耍灯”是迎新送旧贺节祈福娱乐消遗。花灯早期是以二人为主伴有简单动作的说唱,即“地灯”,后来逐步发展为二人或二人以上有较复杂动作,有一些器乐伴奏,有简单道具的花灯歌舞即“台灯”,进而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戏曲,即花灯小戏和花灯剧。 
二、独山花灯的形成 
独山花灯的形成目前大致有四说:一是外来说;二是本地土著人创造说;三是外来文化影响与本地文化习俗融合说;四是独山、荔波、三都等邻近地区民族共有说。本人倾向第三种观点,其理由如下: 
1、从各种史料反映,古代的祭祀请神还愿东南西北都有,民俗节日喜庆群众性自娱自乐说唱歌舞全国各地各民族都存在。独山地处蛮荒,土著人不多,但只要有人群聚居,不管多少,就会有相应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独山花灯的早期形式:愿灯。台灯也应当是存在的。 
2、独山花灯的发展丰富繁荣主要靠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促进。由于历代行政统治管辖更替,军事斗争的开展,天灾人祸等原因,各地移民先后流往独山,定居独山。独山很多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外地,汉族如是说,构成独山人口主体的布依族同胞如是说,有的苗族同胞也有这种说法。由于历代移民流入,加上独山在发展中逐步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外来文化,生活习俗观念的影响就更大。所以据《遵义府志》、《松桃府厅志·民俗志》等记载,古代贵州花灯就出现“川调,楚调不一”,甚至“有吴歌,西曲的遗声”。朱炳智同志通过研究指出:“独山花灯”、“打头台”的表演形式基本相似“二人转”和安徽花灯,温州杂剧的《协和状元》。据史料记载,花灯调也称采茶调。原县文化局局长刘文禾在其研究文章中也指出:“独山流行的采茶调与江西、湖南的采茶调基本相同,部份灯调也基本相似。”综上所述,外来的各地民间歌舞、戏曲对独山花灯形成发展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他们使独山花灯具有各地花灯或各类花灯的许多共性,尽管如此,由于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民族生活习惯,民族语言等因素所决定,独山花灯自然也是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 
3、鉴于以上两点认识,我认为独山花灯的形成应定义为:独山花灯是以独山传统愿灯、耍灯为基础,广泛融合全国一些地区民间文艺的剧目曲调。表演程式,逐步形成具有独山人文地理环境气息,独山民俗、语言特点,以农民为表演主体,以农民为群体观众,主要流行于农村的农民文艺表演形式。 
三、独山花灯特点探讨 
对独山花灯的特点或是艺术特征,有些同志也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这是个很好的基础。但是所归纳的诸多特点或特征是否真是独山花灯所特有呢?我认为值得商榷。因为,如我在独山花灯的形成中所表述的,从全国来讲,定名为花灯的表演形式就存在于四个省,从本省来看又有四大流派,加上在表演要素上与花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还有其他省区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所以要确切找出独山花灯的特点就必须细致的加以分析。为达此目的,我建议各层次的花灯艺术专家学者们采取“一统二分三比四剥”的办法去实行。一统就是把全国各地花灯,省内各流派花灯,其他地区类花灯作为一个系统对其基本表演要素进行考察分析;二分就是将独山花灯表演的主要构成要素,如独山花灯传统剧目、曲调、唱词、表演程式、器乐等分门别类加以归纳;三比就是将归纳出来的独山花灯表演构成诸多要素与其他花灯、类花灯表演形式相应要素作比较;四剥就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将独山花灯与其他花灯、类花灯共性的东西剥离出去,于是独山花灯真正的特点就会突现出来。这么做工作量很大,但既然是学术研究,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行。 
四、独山花灯的发展与现状 
独山花灯的发展如同其他一些地方戏曲一样,经历了表演内容、形式,相对简单到逐步丰富完善并组成灯戏班子。据有关史料介绍,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是独山花灯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各乡村、集镇几乎都有花灯班子,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上司筹洞蒙四和莫老包的花灯班子。各灯班出现了表演竞争,从而推动了花灯艺术的提高。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成为大后方,独山是大后方的主要通道,全国各色各类疏散人流途径独山,其中不少文化演艺界人士和演出团体,他们有的短暂停留,有的因故较长时间滞留,有的表演团体为谋生计组织演出,著名的戏剧艺术家田汉还在独山创办“四维儿童评剧社”培养戏曲演员,他们的到来,对独山花灯产生了很大影响。从那时至解放前,独山花灯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全县从城区到农村,花灯班子得到近一步发展。尧梭、上司、下司、上道等地出现了岑子明、黄自才、陆树奇、罗自由、孟安平、李君武、刘 坤、石玉成等家喻户晓的有名花灯班子。其中有一些花灯班子特别善于吸收外地戏曲的表演形式以提高自己,如下司的孟李玉花灯戏班,从那时就开始突破条纲戏的传统程式,表演排练按剧目脚本进行。 
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地方民间文艺娱乐人民、教育人民、团结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当时的县长刘希尊就曾新自抓独山花灯的继承和发展,责成县文化馆筹办为期数月的花灯艺校,聘任一些知名的老艺人为师,培养了一批年轻学员,他本人则经常亲临检查教学情况,观看演出。所培训的学员有的成了独山花灯艺术的骨干,有些还成了省州花灯剧团的骨干。1953年独山举行首次民间文艺汇演,这一举措对独山花灯乃至对全省花灯发展推动极大,独山城乡的花灯班子如雨后春笋,飞跃发展。据当时的《新黔日报》3月24日报道:独山全县花灯的班组已达120个,业余演员3600多名。通过这次汇演,省文化局就在一些乡镇花灯班子中选拔优秀演员、演奏员,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贵州省花灯剧团。1959年初独山成立以花灯演唱为主的半专业文艺宣传队。年底,州文化局又抽调其中一些骨干组建了黔南花灯剧团。独山文艺宣传队后来也曾改建为专业花灯剧团。文革期间,也用花灯形式比较成功的移植了一些样板戏。 
独山花灯从文革后期至八、九十年代处于花开花落的不稳定状态,偶尔也举行过汇演,也按省、州要求参加过省内外调演汇演,甚至进京表演,出了名获过奖。但从独山花灯应是以农民演员为主体,广泛流行于农村的农民文艺来说,我认为它的整体处于萎缩、断代状态。萎缩是指花灯演出队伍,花灯观众基础双萎缩。断代是指花灯表演,特别是编导、作曲等方面的人才已处于严重青黄不接的状态。现在全县为数不多季节性另时组合的花灯班子以至县文工队的花灯演员绝大多数停留在被动表演水平。有的演出一二十年也没有长进,综合素养差。因此独山花灯艺术创作骨干,表演辅导骨干后继无人。独山花灯不仅在生命的活体传承上出现严重危机,在资料的抢救收集研究整理上也存在严重问题。据了解,多年来,独山有的领导也曾关注这一问题,有些同志也做了一些收集工作。但所整理的一些资料多分散在个人手中,而作为职能部门的文化局、文化馆竟无人负责无地方保管有一套相对系统的独山花灯艺术资料,这对号称贵州四大流派花灯之一所在地的独山实在是一大缺憾。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状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从六十年代后期起,领导层对以文辅政的观念相对较差。六七十年代极左横行,文艺被视为禁区;八十年代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强,但还是出现物质硬精神软,文艺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根本原因;二是物质基础差,一方面独山财政状况一直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县乡政府对文化事业无法保证应有的投入;另一方面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指导,职能部门也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这样一来,上面无奶,自己不会找奶。文艺发展出现严重营业不良,发育不全就是意料之中了。这是重要的基础原因。三是现代文化娱乐如电视电影、歌舞、网络等精神生活方式的冲击,这是重大的社会原因。 
五、对独山花灯继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独山花灯艺术萎缩断代的现状,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思路上以抓继承为基础,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具体行动上,要有切实的措施,踏实的行动,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供负责的党政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和干部职工参考。 
1、切实做好独山花灯艺术有关资料的抢救收集整理。一是进一步组织走访知名的独山老花灯。通过听取口述、征集实物图片等收集有关资料;二是走访省、州花灯方面的专家学者,收集他们对独山花灯研究的有关成果;三是切实把独山花灯艺术研究会真正建立起来,广泛团结对独山花灯有研究、有实践,热爱独山花灯,关心独山花灯的各界人士。制定出切实的工作计划,明确职责,确定研究课题,落实研究任务;四是明确相关人员负责,将收集到的独山花灯艺术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分门别类整理立卷登记归档,设立保管专柜。同时复制分送县图书馆,县档案馆。 
2、重视抓好独山花灯的普及推广。一是从娃娃抓起,将独山花灯的有关资料编成简明乡土教材读本,作为我县中小学音体美的课外学习教材。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独山花灯;二是以广大的村、组为花灯表演的常规阵地,鼓励扶持各乡镇群众自发组织的花灯队、花灯组。对一些基础较好的重点辅导,发挥他们的骨干辐射作用;三是各乡镇社会事务发展办公室要将加强对以花灯表演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协调服务,每年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一至二次花灯调演或汇演;四是县文化馆、文工队要发挥职能部门和专业团体的示范辅导作用。 
3、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大对独山花灯继承发展投入。一是县乡财政应保证基本活动经费投入。既然独山是南路花灯的代表,并经县委、政府定为文化三条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县乡财政就必须把所需基本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二是文化局、民委等有关部门加大上跑力度,争取省、州的财力物力支持;三是进一步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获取社会各界的财力支持,形成文化经济互补,文化经济双赢的良好循环;四是加快文艺表演市场化。我县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县乡村文艺表演创收在相当长的时间不收取任何费税。如县文化部门牵头成立演出公司,也应也协调服务为主,少收费或暂不收费。 
4、重视独山花灯艺术人才培训。一是培训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其次抓县乡村现有演职人员培训;二是培训内容要着眼后劲长远,应把独山花灯剧本创作、作曲、编导、演奏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其次继续抓好表演培训,另外还要安排学点文学、美学之类的基本常识;三是培训办法多形式,对现有演出队伍要制定常规业务学习计划,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对有敬业精神有发展前途者,应送出去学习。对后继人才的培训除以职校为基地继续办好专业培训外,县乡镇可不定期举办培训班,专门培训可适当收取费用。 
5、在表演剧目上,正确处理如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的剧目应从曲调、器乐、服装、道具、表演程式等方面保持原汁原味的“土气”;发展可借鉴现代文艺表演或其他地方戏曲的长处加以改进。真正做到继承传统不失“土气”,继承发展有新意。 
(附记:本文系2003“独山花灯论坛”交流文稿,作者时任独山县总工会主席、已故)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