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独山旅游 >> 独山文化 >> 花灯文化

试论独山花灯音乐的特点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花灯之乡独山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11:25:18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讨论独山花灯音乐的特点,不能不从整个花灯的历史谈起,根据一九八四年版《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介绍,当时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有277种,而花灯计有42种,江西有12种、湖北、湖南各7种、安徽有5种、广东广西四川各2种、黔、滇、闽、豫、陕各1种。从剧种分布情况来看,似乎是以江西为中心,阅读江西、两湖、安徽花灯的历史,多半是说花灯起源于茶农摘茶唱采茶歌,在山上越唱内容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化,就唱到灯会去,形成花灯雏形。最原始的花灯是演员由两盏灯引路,到了场地,挂好灯就唱起采茶歌来(见该书470页)。在独山文史资料第七辑里,刘文禾同志引康熙二年《平越隶州志风俗篇》写道:“手提花篮灯,每到一处,绕庭而唱,为十二月采茶之歌,曼声幽怨,亦可听也。”还有很多史料说明,花灯是从纸扎的灯和采茶调萌发的,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一说法一成立,这萌发期就当在清朝,因江西九江与湖北黄梅的采茶灯都说有三百多年历史,湖南长沙花鼓灯说有160年历史,在该书介绍贵州花灯首推独山,但没有说明有多少年历史,纵观该书,每个地方剧的形成标准之一是道白本土化,独山花灯的道白是什么时间用独山本地方言的,不清楚。 
从历史资料看,各地的花灯发展都是很快的,一经萌发,立即吸收各地民歌,加配文武场伴奏,学习元明杂剧分生旦净末丑角色,各省的花灯都在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花灯发生很多变化,不变的是花灯的编导、演员、观众过去都是社会下层广大的劳动者,解放前很多地方不准演花灯,甚至有因唱花灯而坐牢的,这说明,它不是官府和宫庭的戏剧。 
叙述以上历史渊源,说明花灯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有浓郁的田野风味。 
花灯音乐的这一特点,证明民间传说花灯是宋朝宫庭斗争,开始在皇宫里演出再传入民间,是不确的,因为花灯音乐没有任何宫庭气息,什么是宫庭气息呢,听一听京剧就知道了,京剧离开宫庭近百年,然而总没有脱离富丽堂皇的皇家风味。 
下面具体来谈谈独山花灯音乐的特点: 
一、感情色彩,乐中有悲 
独山花灯的贺调热烈而快乐,哭板则大放悲声,其他曲调则是乐中有悲,三百年前的文人评价花灯采茶调时也说“曼声幽怨,亦可听也”说明他也听出了悲怨之声。 
我国各族劳动人民都有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性格,但是在旧社会深受剥削压迫,生活在悲惨之中,反映到花灯音乐里,就形成了乐中有悲的感情色彩。 
二、调式特点,大小调交替调式多 
我国古代音乐基本上是五音调式:宫商角徵羽,即:12356,一首歌曲,开头结尾相同,都是1,叫“宫”调式,以下类推,这叫单一调式,我统计独山花灯四十首,单一调式只有十首:开头和结尾唱名不同的叫交替调式,有30首。一般的歌曲,开头和结尾都是1或5的叫大调,都是2或6的叫小调。往往大小调像两股道跑的车,而独山花灯音乐却把大小调放在同一曲里,如大调起,小调结束的各种“把头”都是5起2结束,“路调”的“急急调”是2起5结束,“双探妹”6起1结束,采茶调1起6结束,等等。 
多用大小调交替调式产生了音乐效果,是乐中有悲,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独山花灯就是怪,你高兴时听唱灯,感到它的曲子是快乐的;心情不好,就感到是悲哀的。说起来,很多人有同感。 
三、易学易记 
解放前独山花灯艺人能识谱记谱的极少,师徒是以口耳相传来教曲子的,唱大板头是“的呀的,的呀的的筐”是这么教的,我开始也是这么学的。这就要求花灯曲易学易记,所以花灯音乐乐句短,每个曲子常有由两个乐句组成,花灯曲调过门多,过门多有什么好处呢?我遇到一位花灯师傅,他对徒弟说:“遇到过门,你就回想下,一句是什么,要是回忆不起,你就现编一句,不然,该想的时候不想,该唱的时候在台上痴醃翁的,就是衰崽。”(傻) 
四、独山花灯音乐的“拿来主义” 
独山花灯吸收外地花灯调和民歌是有原则的,其原则是必须与本地风土人情相适应,这包括了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民族性格、本地风俗。适应的就吸收,不适应的,经过修改而吸收,否则,就淘汰掉。有一次,在今年,我们排练花灯时,有位同志得来一首云南花灯曲子,大家都觉得好听,於是我们就采用了。当大家再排下去之后,越来越感到音乐韵味不协调,这才知道,并不是所有好听的曲子都能进入独山花灯。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