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独山旅游 >> 独山文化 >> 花灯文化

总结过去 开创未来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花灯之乡独山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11:25:56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独山花灯,在民间流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为什么能够生存这么久,为什么如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青睐?特别是在当今众多的艺术花园中,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和魅力?我想,这应该得力于它的形式的大众化,音乐的优美、结构的短小、表现的灵活、语言的幽默等等。作为独山人,我们看了几十年的花灯,或者参与创作表演了几十年的花灯,我认为独山花灯的发展是坎坷不平的、曲折艰难的,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出现过几次辉煌。但是,不管怎么说,它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在举办花灯艺术节之际,我们坐下来探讨探讨、研究研究花灯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我认为这是很重要,也是很有价值意义的。 
关于独山花灯今后怎么走,怎么发展的问题,我想谈两个问题: 
一、认真总结经验,找准存在问题 
独山花灯,作为一种民间戏剧和民间艺术,在我县广大农村和城镇的流传是很久远和很普遍的。但是回顾独山花灯发展的历程,我认为成绩是有的,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抓抓停停、起起落落、忽冷忽热、极不稳定。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一个好的、连续性的政策。可以说,自从独山解放到现在,县里从未制定和出台过一套关于独山花灯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也没有把它列入县委和县政府的工作议程。因此,尽管独山花灯在独山城乡深受群众欢迎,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可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需要就抓一下,不需要就放弃了。因此长期来处于抓抓停停、停停抓抓、一下热、一下冷、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出现被冷落的现象。导致花灯从业人员聚聚散散、散散聚聚、不稳定、没保障,留下了不少辛酸的回忆和泪水。 
第二,独山花灯的兴衰,一直受县里主要领导情绪的左右。我们说,县里的主要领导每几年换一任,这是正常的,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政策的规定。而到任的每一位领导,其性格、人品、作风、修养、爱好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对花灯的看法和喜恶也是不尽相同的。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一下独山花灯的发展过程,之所以出现前面讲的那些情况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县里主要领导的情绪和对独山花灯的爱与不爱,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左右了独山花灯的生存与发展。 
这里,我们不妨举举例子来看看。记得在刘希贞任县长的一九五八、五九年,独山花灯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那时排练的《姑嫂忙》、《情深谊厚万年长》、《妇女矿工排》、《四公八婆闹秋耕》、《七妹与蛇郎》等,除了在省州演出得奖外,还进京去演出,载誉归来。到了一九六五、六六年,在马玉辉任县委副书记和分管文教卫工作期间,以内蒙古乌兰牧骑文艺轻骑队为榜样,在资金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以文化馆为活动基地,从各部门各单位抽调了十多名爱花灯懂花灯的男女同志,组成了独山文艺工作队,活跃在独山的城镇乡村。既排演了当时红极一时的小戏《打铜锣》、《补锅》等外来剧目,又表演了独山花灯的传统剧目《三访亲》,以及现编现演的各种小戏和好人好事等,形式多种多样,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再就是杨成兴、陆运军、丁匀、唐世东、严肃任书记、县长这几年,独山花灯再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繁荣。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独山花灯要想长此已久的发展下去,并且要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因为领导的变换而动摇、影响独山花灯的发展,要把花灯作为独山的文化产业来抓,要列入县委和政府的工作议程和内容,制定出台促进独山花灯大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第三,没有对独山花灯搞好定位工作,使独山花灯可有可无,可搞可不搞。独山花灯,到底是不是独山当地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在独山的文化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它对独山的文化和人文教育有什么影响,起什么作用等等,从未在理论上进行过深入地研讨和发掘,从未给它作过任何界论和定位。因此这么多年来,使独山花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可搞可不搞的境地,没有从思想上、学术上、理论上引起应有的重视,更不会在编制、人员、资金上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从小到大,看到的独山花灯只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娱乐形式,成为人们在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闲来无事时,大伙凑热闹、寻乐趣的一种要求。它像一株自生自灭的小花草,有时繁花似锦,有时凋零待毙。很少被人重视和用心去呵护它、培植它。我想,这就是我们独山花灯50多年来为什么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流派、一种剧种的第三条原因。 
二、高度重视,全力打造好独山花灯这块品牌 
独山花灯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辛酸。但这是不是说独山花灯这么多年来没有发展,没有成绩呢?发展是有的、成绩也是有的。但是,成绩归成绩,问题归问题。据有关报道和资料记载,独山花灯在最近几年连续荣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6项、州级奖7项。先后到北戴河、西安、广州、中山等地去演出,在中央电视台一、三、四套节目中播出。有8个花灯剧创作者获得过国家、省、州的奖励。为此,1998年还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去年,县委县政府又把独山花灯列为独山文化“三条线”之一来抓。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决定在都匀国际摄影博览节期间举办独山花灯艺术节。其目的是通过宣传独山花灯、打造独山花灯这块品牌,提高独山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树立贵州南大门的良好形象,从而扩大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独山的经济。可以说,县委、县政府的这一战略举措,把独山花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独山花灯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新境地,指明了方向。 
为了打造好独山花灯这块品牌,扶持好、栽培好黔南这枝独具魅力的奇葩,充分发挥它在独山文化和独山经济中的潜力与作用,我认为今后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从目前情况看,县委、县政府领导、乡镇党委和政府都比较重视独山花灯这门艺术,今后的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适当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确保专业在职人员的工资发放,另一方面剧本创作、搜集挖掘和整理民间花灯艺术、培训培养花灯人才等,也要划拨一定的活动经费。这样才能保持演出队伍的相对稳定,也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2、走出去,请进来。花灯,作为一种地方民间艺术,有它一定的特点和形式,并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与其他艺术和其它剧种不同的风格。但是,任何东西、任何艺术都是不能孤立和封闭的。都要吸取其他艺术和剧种的长处,从而为我所用,推陈出新,才能充满活力与生机,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不衰。独山花灯亦燃。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派人出去观摩观摩,学习取经;有时候,也可以请一些在这方面有专长、有造旨的专家学者来点拨点拨、策划策划,像独山盐酸菜一样,会生产出味道更美、品种更多的盐酸菜,也才更有市场和更具竞争力。独山花灯我看也可以这样。 
3、在普及的同时,要抓好专业队伍的建设。独山花灯的基础在群众、在乡镇,没有这个基础和“下里巴人”,专业队伍要想提高、要想创新、要想搞“阳春白雪”,那也是十分困难的。为此,要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众化与抓精品相结合的方针。文化馆要下基层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多排节目、多搞技术指导,增加演出活动,把花灯真正普及起来。另一方面,县里的花灯专业演出队伍,要力求稳定、人才配套、剧本的、音乐的、舞美的、灯光的,既要齐全,又要具有一定花灯艺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力争在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把独山花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坚持自我,独树一帜。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一潮高过一潮。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需要的东西多了,追求的品味高了。花灯,作为独山本地的一种民间艺术和小剧种,与其他艺术一样遇到了一个观念问题和生存发展问题。特别是现在的年青人,对花灯不是那么感兴趣,认为视觉不如其他艺术那么美,缺乏刺激和震撼力,不如中老年那么喜爱和执着。对此,我想在不排斥其他艺术种类的同时,花灯一定要坚持自我,独树一帜。既不让别人吃掉,也不想吃掉别人,要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和一种义无反顾的倔劲,走自己的路。至于怎样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我想在这一点上要以京剧榜样,向京剧的做法学习取经。专门开设一些花灯培训班,加大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像县职校开办花灯专业班就很好、很对路);另一方面,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要出新、要创新、要引入市场机制,走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独山花灯才在众多艺术的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绽放出自己灿烂的花朵,才能闯出自己的新路,找到自己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附注:首届中国独山花灯艺术节研讨文章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