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独山旅游 >> 独山文化 >> 花灯文化

浅谈“地灯舞”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花灯之乡独山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11:26:47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花灯歌舞是独山花灯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地灯舞”是独山花灯歌舞的脊梁,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地灯”顾名思义是一种不择场所,徒步于地表演的花灯舞蹈形式,这也是独山民间独有的花灯艺术表演形式。 
独山花灯分为地灯和台灯,地灯是台灯的雏形,台灯又是地灯的发展。《地灯舞》的形成传说不一,有说源于当地布依族的玩灯习俗,有说源于当地布依族的民间说唱,或称民间演唱,不论源于何时习俗,它是独山花灯的前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至少有二百多年历史。 
“地灯舞”是独山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代民间艺人,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作,不断扬弃,提高、继承、发展的艺术之花。尤其是近现代一批花灯艺人,如蒙锡昌、陆树奇、陈子明、石玉成、刘琨等,在继承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外来人的艺术,丰富和发展了地灯舞。由于它是土生土长,所以它是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浓郁的泥土气息,它的动作已具程式化、规范化,形象性的特点和活泼诙谐,朴实健佼、欢快热烈的艺术风格。 
“地灯舞”舞蹈动作及为丰富,约有四十多个舞蹈动作,一套完整的“地灯舞”系列,往往由这些单一动作(舞蹈语汇)各自连成套子(动作组合),继由有众多套子串成折子(即将各项套子按一定的位置、路线和画面的编排,组合起来)。其动作身段可分这步伐、手式、扇、帕的执法和耍法及动作身段四类。 
(一)步伐:计有矮桩步、拐子步、浪拐步、野鸡步、梭梭步、架花步、四方步、磨步、三角步、横错步、并脚步、台角转步、拖跳步等二十佘种步子。 
(二)手式:计有交叉手、高手、兰花手、挽手、八字手、盖手、分手、云手等二十佘种。 
(三)扇帕执法和耍法: 
1、扇帕执法:计有二指夹扇、三指叉扇、五指抱扇、三指捏扇、扣扇、中指夹帕、五指抓帕、缠帕、圈帕等二十佘种。 
2、扇帕的耍法:计有八字花扇、拎扇、扣扇、招扇、抱扇、蝶扇、点扇、拧扇、扛扇、截扇、抖花扇、园圈花扇、立圈花帕、砍扇、开关倒捉扇等二十佘种。 
(四)动作身段:计有犀牛擦痒、双凤朝阳、怀中抱月、观音坐莲、蜘蛛牵丝、鲤鱼飘江、双套金钱、双狮理毛、双龙出洞、喜鹊登梅、蜜蜂踩花、岩鹰展翅、膝上戴花、金猫捕鼠、金鸡独立、单双门斗转 、雄鸡踩翅等四十佘种。 
“地灯舞”的特色,总的来讲,其舞蹈风格是热情奔放、刚柔相济、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这是独山各族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的表现,这种性格特征融汇贯穿于地灯舞蹈的锣鼓节奏之中,表现在舞蹈的动律、速度、节奏、调度、身段等各个方面,可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地灯舞》动作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扇帕不离手,走路拐、晃、扭; 
脚下靠“桩”、“磨”,传种靠眼瞅; 
急如风、仃要陡,动作写意刚济柔; 
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 
扇帕不离手:扇帕是地灯舞的主要道具,其来源于人们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但在造型上更加美化,运用上加以夸张,扇帕在地灯舞中广泛运用,或用以刻化人物心理感情,美化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潇洒优美的文牙风度,或作为舞蹈中遮羞、偷看、逗趣……等传情工具,或作为动物飞翼,如蝴蝶、小鸟、岩鹰的翅膀,以美化舞蹈,或绣花的花绷,端茶的茶盘,遮雨的雨伞等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总之扇帕在花灯舞蹈中已成为舞蹈造型,表演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走动拐、晃、扭,这是身体动律的特点,“拐”指“拐子步”配以上身的左右微微晃动,“扭”指身体的左右前后扭动,以丑角“矮桩步”要交叉扇和“四方步”撕撮扇最为典型,民间有“扭段花灯”之说,说明“扭”是花灯舞蹈最为典型的特点。 
脚下靠“桩磨”,是指步伐的基本姿态和要领,丑角(男角)重桩功,旦角(女角)重“磨步”。如男角在走“矮桩步”、“野鸡步”或做“蚂蟥伸腰”、“雄鸡踩翅”等都离不开马步式的桩功。表现男子的刚键洒脱大方。而女子的磨步,表现女子的轻盈和柔美,在南派花灯中这是独山花灯最为突出的特点。 
传神靠眼瞅,这是跳地灯舞的艺决之一,眼神的表现给舞蹈形体动作以灵魂,是心灵的窗户,是演员表演时向观众或对物传情的手段,如“金猫捕鼠”、“犀牛望月”、“喜鹊登梅”等动作都有很强的表演性,这些内心细腻的感情仅靠形体动作表现是不够的,还须有眼睛的表演来配合才能传神,才能达到微妙微绡、动人心扉的艺术的效果。 
急如风,停要陡。这是说动作的放与收,急如风是形容动作的速度快,如“雄鸡踩翅”动作唰的一阵风就过去了,停要陡是在大幅度的动作后猛的收住在一个固定不动的舞姿上(即亮相)如“蚂蟥伸腰”伸腰时后收时一个急刹车亮相,这种速度的强烈变化,最能体现独山人民热情奔放,机智灵巧的性格。 
动作写意刚济柔。指动作特点及动作过程中阴柔与阳刚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韧性,使动作柔而不绵,刚而不暴。 
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这是指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地灯舞无旋律伴奏,以韵白和打击乐伴奏,其节奏强,变化多、速度快,是其一大特点。因此要求表演者节奏感强,反应灵敏、动作迅速,若稍一迟疑就跟不上锣鼓点子,不仅是在很规律的节奏中,即使是在不规则的节奏中,甚至是头的转动或是一个眼神这些细小的动作也都要与锣鼓伴奏紧密配合。 
《地灯舞》四十余个动作无一不是在对生活、动、植物的有所仿,有所学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形象化、规范后而命名的,如“岩鹰展翅”、“鲤鱼飘江”、“喜鹊登梅”、“犀牛擦痒”、“金猫捕鼠”、“双狮理毛”、“岩上拉牛”……等,但这种模拟,并不是生活的原始再现,而是带有很大的写意性和象征性,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是经过历代世人提练加工创造的结晶。 
综上所述,《地灯舞》以其火爆炽烈反应快节,振动揣臂,玉落滚珠的表演和拐、晃、扭、逗、俏的艺术手法及舒心欢快,催人奋发的鼓乐伴奏,体现了独山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思想意趣和风俗习惯,也体现出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审美意识,她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地方气息,是独山高原上一朵最绚丽的山花。

附注:此文稿完成于二○○二年八月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