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走进独山>> 亲近独山>> 民俗文化

【喜迎旅发会】走进悠悠独山 品鉴文化之旅

作者:记者 莫宇  来源:独山县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日期:2017-08-20 21:14:50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记者 莫宇 报道如果你到独山来,你可以在华灯初上时走向广场,看上一段优美迷人的花灯歌舞表演,感受寻常百姓的欢喜忧愁;可以在闲暇的周末走进影山草堂,瞻仰西南巨儒莫友芝,沉醉在淡雅书香里;亦可趁着清明时节赶往深河桥抗战遗址,献上鲜花缅怀先烈,重温那段悲怆的历史。

花灯歌舞

影山草堂

清明节祭祀

独山这座小城,不似大都市那样繁华喧闹,却历史悠久,敦厚安详,在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花灯文化、影山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交织汇聚,形成了独山独有的毋敛文化,走进百湖百泉百井城,品茶品灯品古韵将是不错的选择。

奎文阁

独山这片热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生息繁衍的遗迹,殷商时期境内就有部族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属毋敛古国,后来名字几经变迁,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设独山州,"独山"的名字就此被定了下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山以其独特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形成了贵州南部人文的高地。仅明清有史记载,独山就曾出过进士6人(翰林2人),举人44人,贡生200多人,秀才无数,这些彪炳史册的乡贤,对独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莫与俦、莫友芝父子为代表的"影山文化",更是流传至今。

翰林府

影山文化形成于清嘉、道年间,创始人为独山翰林莫与俦,莫与俦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在家乡各地先后执教27年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学术主张,奠定了"影山文化"的基础。后其子莫友芝毕其一生继承家学,在学术上和文学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与郑珍合撰的《遵义府志》体制完备,材料详实,史学界公认可与郦道元《水经注》齐名,梁启超称之为"天下第一府志",莫友芝与郑珍名声大震,被并称为"西南巨儒"。莫友芝终生不仕,精研学术,著述宏富,极大发扬了"影山文化",因为莫氏一家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藏书、著述等地方均始终以"影山草堂"为榜额,所以后人便将莫氏家学称为"影山文化"

友芝书院

如今在独山县城城北,有一处纪念莫友芝的影山草堂,草堂安静的躲在荷塘后一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漫步其间,书香悠然,先生生平缓缓道来,件件展品遗风而立,向世人讲述独山大家学者的精学研究,辗转沧桑。影山文化也在时光辗转中,潜移默化地奠定了这座城的性格,书香四溢,古韵悠长。为复原莫友芝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独山还于今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国士无双莫友芝》。

影山草堂

莫友芝纪录片开机

在独山,像影山草堂这样值得瞻仰的还有深河桥景区,不同于草堂的淡雅悠然,这里庄严肃穆,尽显独山儿女的顽强不屈。陈列馆里,一张张旧影斑驳的老照片,一口口生锈腐朽的大刀,无声泣述着70多年前战斗的惨烈;万魂墙上,千百个名字娟秀有力,入木三分,成为留在深河桥永远的追忆;纪念碑则像一位不怒自威的老将军,站在高处俯瞰曾经的战场,铿锵坚定的向来人讲述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陈列馆

1944年12月,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在这座石桥边被斩断,深河桥成为日本侵略者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抗日战争史上便有了"北有卢沟,南有深河"的记载,桥边的碑石就像一个笔记本,见证了那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顽强不屈的殊死抵抗,也记录了黔南儿女的热血与担当。

深河桥

深河桥抗日文化园

为了更好的铭记,深河桥景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国之魂、国之祭、国之铭、国之桥、国之颂、国之殇"六个篇章,用实景浮雕、实物展示等方式,将独抗战精神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赤手空拳夺敌枪的尧梭王庙村民王时有、勇战三敌的上司屯脚农民卢坤山、斧劈日寇的卢永章,是这些许许多多普通人,用身躯护住了一方平安,用鲜血捍卫了国家尊严,用生命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每到清明,全国各地的人们不约而同相聚于此,在这里缅怀,在这里铭记,也在这里传承,延续先烈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配乐诗朗诵

敬献花篮

时间,总能带走一切的悲伤,如今的独山城,祥和温馨,百姓富足,夜幕降临的广场上,总能看到一些手拿花扇的人跟着音乐舞动,舞姿欢快,特色鲜明,这便是独山大地上独具特色的花灯歌舞。

花灯表演

独山花灯起源于民间正月闹元宵玩年的习俗,产生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花灯艺术源于民间,根植民间,在民间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保护,所以延续至今。独山花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流行于农村,故而又有农民艺术之称

百姓跳花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独山花灯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最盛时,全县有一百二十个花灯组,独山花灯也开始走向正式舞台,1983年,独山传统花灯节目《踩新台》被带到了巴拿马等三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008年,独山花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唱响维也纳音乐圣殿。独山花灯登上了"大雅之堂",个性鲜明的展现在世界艺术之林。

独山花灯放歌维也纳金色大厅

花灯,就像血液一样融入了独山人的身体,在街头的广场,亦或某一所小学的课间操,都能捕捉到独山花灯的优美舞姿,他们并非刻意展演,而是因为,花灯早已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花灯进校园

如果你到独山来,也许能在公园的大树下看见白发苍苍的老者正给懵懂的孙儿讲起莫友芝勤勉学习严谨治学的故事。或许会在某一个村落前的田埂边听到衣衫破旧的农夫抽着旱烟细数着这片土地发生过的抗战奇闻;亦或在广场上遇到歇息的阿婆,拉着你的手如数家珍的讲这些年她看过多少精彩的花灯表演,生于斯、长于斯的独山人,将一段段历史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口耳相传,传承不息。

如果你到独山来,不妨停下脚步来,安静地听一段小城故事看一出花灯歌舞品一曲古韵茶香,你也定会像我一样,爱上这个地方。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韦亚军 作者:记者 莫宇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