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长镇董秧村:"三个三"机制改善人居环境 "三个加"模式加速产业发展

作者:独山县基长镇 岑委周  来源:独山县基长镇   发布日期:2019-04-10 15:46:32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为了更好决战脱贫攻坚,基长镇董秧村以董灯组为示范点,将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以"三个三"工作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迈进;同时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狠抓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抓紧组织建设,开好"三场会议"

一是开好党小组会。在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部分群众思想固化安于现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离自己很遥远,导致乡村环境整治工作进度缓慢,因此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迫在眉睫,董秧村通过召开党小组会,将惠民政策传达党员,带动党员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在群众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在全村营造了良好的整治氛围。

二是开好组务会。组务会的工作重点是商议本组如何开展好各项事务,而组务会成员全部来源于群众,他们最清楚本组情况,最了解本组群众的想法和需求,以近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例,尖刀排成员将政策和工作要求在组务会上提出后,由组务会成员共同商讨,拟定出最符合本村实际情况工作实施方案加以落实,确保将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到本组群众需要的地方。

三是开好群众会。村庄整治、产业发展、脱贫攻坚都离不开群众,政策落地也需要群众支持,因此听民声、知民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工作至关重要,而开好群众正是最直接方式。董秧村通过压实网格员责任不断召开群众会,耐心细致的向群众讲解惠民利民政策,逐渐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抓牢工作重心,定好"三个制度"

制定好制度是一切工作最基础的保障,董秧村以制度为实质点,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一是定好《组规民约》,确保移风易俗等工作的展开,保持淳朴民风民俗。二是定好《环境卫生公约》,确保环境卫生天天如一日的保持干净整洁;三是定好《评比制度》,激发发群众集体及个人荣誉感,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争先恐后的良好氛围。董灯组通过"三个制度"的实施,每家每户都自觉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工作中来。

抓实工作措施,用好"三方资源"

董秧村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活用一切可以用到的资源,结合基础设施补短板、种养殖补助、危房改造、活动场所建设等相关政策,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是用好群众资源,通过做实群众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做到全民皆兵,集群众智慧美化村庄,如群众自发编竹篱笆、下河拾石、上山挖植物种花坛、贡献老旧生活用品装饰美化环境;二是用好社会帮扶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发动企业、捐资捐物,义务参与环境整治工作。三是用好政策资源,多次组织尖刀排全体学习上级相关政策,以政策作为引导、群众参与作为核心、社会帮扶作为帮衬,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以此为契机,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开展。

以"三个加"模式发展产业,加速推动脱贫步伐

董秧村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在群众脱贫增收致富上花心思、使力气、下功夫,紧扣产业主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狠抓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增收致富途径。董秧村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位于董秧村董灯组,产业发展过程中以贵州富万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发展的动能,以村级合作社为劳务输出的纽带,以群众流转土地为增收致富的抓手,三方力量集中一起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种植白芨500余亩,覆盖农户152户6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216人)。白芨每亩预计产量2000斤(周期三年),按市场价60元/斤计算,三年后每亩产值可达120000元。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收入,每亩增收6000元左右。发展过程中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退种低效作物,让高效作物落地,同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加强对接解决产销问题,加强技术指导降低种植风险,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腰杆直起来了、胆子大起来了、思想转过来了,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产业革命中来,为减贫摘帽助力,为乡村振兴添彩。

全民皆兵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召开党小组会议

加班商讨制度制定

活用群众资源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基长镇 岑委周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