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独山旅游 >> 独山文化 >> 影山文化

莫友芝介绍及著作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花灯之乡独山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11:07:17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莫友芝(1811-1871),又号紫泉,独山兔场上街人,莫与俦第五子。友芝3岁识字,7岁读《毛诗》、《尚书》。见读书的地方跟晋代诗人谢眺诗“竹外山犹影”意景相似,请父亲将书斋名为“影山草堂”。
道光三年(1823),友芝随父到遵义,在湘川书院就读。当时,遵义府郑珍(字子尹)与友芝同窗共学,从事文字学、经学的研究,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 
道光八年(1828),友芝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在省应辛卯恩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他先后6次去北京参加礼部主持的春试,都没有被录取。 
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38-1841),友芝和郑珍合作,撰成被称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遵义府志》共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修撰《遵义府志》完稿后, 道光二十一年(1841),父亲去世。次年,友芝继承父业,主讲遵义湘川书院。咸丰元年(1851),全家搬到城西南山下,自建草屋,屋名"影山草堂"。咸丰八年(1858),离家去京。 
友芝可凭“截取”资格,候选知县,看到仕途险恶,不愿再就。咸丰九年至十年(1859-1860)在北京逗留,参加春试和恩科春试,都未被录取。这段时间,结识了祁隽藻、王定甫、许滇生等人,友芝不愿结交权贵,御前大臣、郑亲王端华请他到府教授子弟,礼部尚书肃顺托人求书,都被婉言拒绝。十年(1860),友芝离开北京,随胡林翼去太湖。次年,随曾国藩到安庆,充幕宾,全家随迁安庆。同治四年(1865),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名其书屋。九年(1870),任扬州书局主校刊,长子彝孙病逝,友芝遭重大刺激,身体日渐衰弱。 
咸丰十一年(1861)后,友芝先后在安庆、苏州、杭州、南京、上海住过,有机会浏览和搜购珍籍善本,同治二年(1863),获《唐写本说文》残卷,经校勘,写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对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张之洞邀友芝为武昌书院主讲,友芝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次年,到扬州、兴化一带访求遗书,病疾发,不及医治,逝于船中。去世后,灵柩停在南京莫愁湖畔。后来,弟祥芝辞去江宁知县,护送灵柩返回遵义东乡青田山墓地。 
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他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友芝毕生穷究经史,精于版本目录、金石的考证,其书法、诗文,均为一代名家。是影山文化的主要传人。 
友芝著作有:与郑珍合撰《遵义府志》,为郑珍《樗茧谱》作注,还有《黔诗纪略》33卷,《声韵考略》4卷,《过庭碎录》12卷,《 亭诗钞》6卷,《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1卷,《亭遗诗》8卷,《 亭遗文》8卷,《影山词》1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3卷,《 亭知见传书目》16集,《持静斋藏书纪要》2卷,《亭书画经眼录 》4卷,《 亭经说》、《古刻抄》《旧本未见书经眼录》《资治通鉴索隐》、《石梁记》各若干卷。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