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独山旅游 >> 独山文化 >> 影山文化

影山文化的形成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花灯之乡独山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11:09:57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影山文化的创始人为独山翰林莫与俦,形成于清嘉、道年间(1823---1874)。与俦1763年生于独山,自幼苗敏捷好学,4岁随其父莫强和兄与班读书,理解力强,成绩出众。9岁时,独山知州、山东名进士肖旃年选童试,收为弟子,学习进步,成绩优秀,岁科屡取冠军。弱冠补廪后,远近慕名,相争来请教学,曾执教于州属的三脚屯(今三都县)、上道、兔场等地。与俦因屡应乡试不第,常年执教于乡里。在此期间,刻苦钻研经史,博览群书,积数年之努力,学识丰富,博古通今。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代著名学者,时任贵州学政之洪亮吉按试都匀,召见与俦论学时,侃侃辨答,博得亮吉器重,称赞与俦“理直气壮,必以名节著”(见《莫与俦行状》)。与俦自幼胸怀大志,对先贤君珍十分景仰。当地设馆于上道乡支谷村时,曾作《登独山》诗云:“山水先生窗案物,登临初与故人同;长松浩浩通元气,杰阁萧萧倚烈风。毋敛一随刚水没,葛蛮空付长官雄;只今汉县皆州府,经纬才谁嗣尹公。”诗意寄托了他追随尹珍业绩的胸怀。
嘉庆三年(1798),莫与俦举于乡,次年又与邑人杨风台同榜连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凤台则选任遵义府学教授。是科以巨儒朱 (字石君),阮元(字芸台)为会试总裁,得士最多,如"姚言文田(秋农),王引之(伯申)、张惠言(皋闻)、郝懿行(兰皋)等,皆以朴学传播,名闻中(《曾国藩:〈莫与俦墓表〉)。此时的莫与俦仍无所知名。入翰林院后,得与同年朴学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时又得到大学士纪昀(字晓岚)、编修洪亮吉(字稚存,号北江)等讲六书、明汉学。通过考据、训诂,穷经治史,去人伪存真,实事求是地去发掘和宏扬祖国历代学术的精华。居馆3年后,学业大进,熟知本朝经学大师潜庵(名汤斌,顺治进士)和稼书(陆陇其,康熙进士)治学门径,并对浙东学派宗师戢山(刘宗周之学很有研究,遂奠定了莫氏家的基础,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馆散后,跟随浙东学派名家章学诚(实斋)同车出京时,同被誉为“有求实精神的学者”(胡适之《章学诚谱》)。后被委任四川盐源知县,为官3年,虽政绩显耀,但未能继续倡导朴学,仍为一憾事。十一年(1806),与俦辞去四川盐源县之职,还乡葬父奉回乡后,深感贵州文化落后,教育不振,学子读书,唯知读经做官,不明治学之道。于是绝意仕途,决心从事地方教育,以实现他少壮时立志效法尹珍的愿望。先在八寨厅(丹寨县)王宅设馆教学,开八寨读书之风(八寨旧尚武,嘉庆十八年始设厅学)。次年返故里,在兔场家宅后新建草堂(后经其幼子友芝提议,名为“影山草堂”),设馆教育家乡子弟,讲六书,明汉学开贵州朴学之先声,一扫过去只重俗学读书做官的偏向。十三年(1809),与俦受聘主讲于独山紫泉书院,更有机会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汉学学风,每教人必举阎徵君(名若璩,清初经学大师)“六经宗伏、郑,百行法程、朱之榜,以树依旧”(莫友芝:《答万锦之全书》)。与俦重视品德教育,推行汉儒朴实学风,不空谈义理,强调“读书当求实用”、“苟徒从事章句,虽读书仍与未学等也”(《莫与俦行状》)。与俦治经,无所偏主,采汉学(经学时)之长,撷宋学(理学)之英,并集各家学术思想之精华为已所用。论诗文,也是汉、唐、宋无所偏主,要求“学者贵能自道所得,华、实、工、钝才分也,佳恶不在是。”指出“人论诗,皆以王、孟、韦、柳似渊明,吾观韩昌黎真得渊明气象,学者知此,可与言诗”(《行状》)。
莫与俦在家乡各地先后执教27年,已初步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学术主张。他在《示诸生教》篇中要求“端趋向,黜浮华,薄荣利,固穷约”以激励生徒,并指出:“为学不正趋向,虽胸贯古今,望绝当世亦小人耳”(见《行状》)。”要求学者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品德,明确读书的方向。教育方法上,与俦还提出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根据诸生的程度高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学童教育方面,接受王阳明的教法,“反对鞭打、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喜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学术上则主张不标新立异,但也不盲从古人,敢于质疑并通过训诂、考证,正确分析古籍之正误。此外,又和本地万氏浙东学派钻经治史,通经致用的学风和蔡氏易学“福祸相依”,“好丑相需”的朴素的辩证观点相结合,充实了莫氏家学。在此期间,与俦还考察贵州史地和建学情况,写成《贵州置省以来建学记》、《都匀府自南齐以上地理考》、《毋敛先贤考》、《示诸生教》以及不少的诗文、纪事,对保存贵州历史文献和发展贵州学术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使影山文化得以发展和形成。
莫与俦的著作,传世的虽仅有《贞定先生遗集》四卷,但各方面的评价是很高的。当代著名学者张舜徽教授评价说:“观是集卷二《示诸生教》四篇:所以端趋向,黜浮华,薄荣利,固穷约,叮咛周至,不厌其详,知与俦施教之始,尤以尚志为亟,不徒以讲求章名训诂开西南朴学之先也”。卷三《记坠马》一篇:申祸福相依之理。

页次:1/1页 每页1条 共有1        

编辑: 作者:独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推荐 打印 纠错 定制
相关文章